1972年,北京海淀区的初夏夜晚,月色如水般静谧,突然在一所大学校园里传出一声尖锐的女生惊叫:“有鬼啊!”这尖叫声划破了夜的宁静,引起了极大恐慌。报案迅速传到了周总理的耳中,公安机关接到紧急命令,必须尽快侦破此案。然而调查发现,这起案件异常复杂且充满疑点,因为传言中的“鬼”竟然能够分身现身,令警方陷入了困境。
目睹“鬼”现身的是两名惊魂未定的外国女留学生。她们声称,在校园内突然遭遇一个脸上带白斑、红发绿眼的“鬼怪”,其面目狰狞,甚至发出恐怖的嘶吼:“我是鬼……我要吃人……”这情景吓得她们仓皇逃跑,稍作镇定后才鼓起勇气去警局报案。这件事非同小可,牵涉到留学生的安全问题,稍有不慎可能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。周总理坚信世上无鬼,断定此案必有他人为制造恐慌。
展开剩余84%公安部门立即成立了专案组,深入调查后发现,报案声称撞见“鬼”的远不止这两人,前后竟有不少人出现类似描述,所有人看到的“鬼”都一致是那张脸颊带白斑、红发绿眼的怪异模样。令人费解的是,这些“鬼”的出现时间非常接近,地点却相隔甚远,难以解释为同一人快速移动。更离奇的是,每当“鬼”出现后,校园内必有财物失窃的报案,使得案件更添扑朔迷离的色彩。
案件长期悬而未决,在社会上引起广泛恐慌。70年代的刑侦条件十分有限,缺乏现代电子设备辅助,调查主要依赖走访与传统侦查手段,不仅耗时费力,还极度考验侦查人员的耐心和运气。这时,有人忽然想起了一个人:“国内有没有那种以追踪足迹破案闻名的高手?”此人以锐利的眼神和独特的技艺著称,创造了一门名为“码踪学”的专业技术,专门通过脚印鉴定锁定嫌疑人。
1960年春节前夕,内蒙古赤峰市的水地供销社遭遇盗窃,屋内一片狼藉,棉布、香烟、糖果及三百元现金被洗劫一空。刑警接报后调查现场,只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脚印,初步判定为团伙作案。新年将至,办案人员一筹莫展,正当此时,马玉林的名字被提及。
马玉林是谁?刑警们初闻此名颇感陌生,但听完介绍后,皆信服其能力。刑警队长史海滨毫不犹豫地下令:“请他来协助。”不久,马玉林一位干瘦朴实的老汉抵达现场,专注地观察脚印后,准确推断出两名嫌疑人的年龄和身高。看似简单的判断让刑警们惊叹不已。
天明时分,马玉林在土地上用树枝划出多个圈子,逐渐理清了案情脉络,但忽然停笔表示:“证据太少,我破不了这案子。”刑警们虽然疑惑,却通过劝导让他继续配合。最终,依靠这微弱的线索,警方锁定方向,成功抓获犯罪团伙,补偿了供销社的损失。案件几日内侦破,马玉林名声大振,早已是当地有口皆碑的传奇人物。
1906年出生的马玉林,出身贫寒,自幼在大草原上放牧马羊。由于牧畜丢失赔偿沉重,他苦学观察马羊脚印的本领,形成一套独门绝技“马踪”。他能凭借脚印辨别每只牲畜的特征,甚至能断定公母、健康状况及是否怀孕。一次,一头花脸羊被盗,他竟然从错综复杂的羊群足迹中追踪出失窃羊和盗贼,使其一举成名。其技艺神奇,最终被史海滨举荐,加入警察队伍。
接到北京警方邀请,马玉林迅速收拾行李,乘特快列车赶往北京。到达后,他马不停蹄地跟随民警前往案发现场仔细观察足迹。凭借多年经验,他断定这次案中足迹不是一个人的,而是一对兄弟的脚印。果然,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鬼,所谓的“闹鬼”事件只是两兄弟借此报复社会、敛财作恶。
这对中法混血的兄弟,因红发绿眼的特殊外貌引人注目。哥哥早年因盗窃入狱,出狱后心怀不满,携弟弟一起制造“鬼怪”闹剧,用以泄愤和报复。警方尚未掌握真相时,便已被马玉林通过脚印分析精准锁定。马玉林表示,脚印能显示行走者的步态和习惯,尽管两人穿着相同鞋码,但步态却微妙不同。两人均身高约一米七,年龄分别为22岁和24岁,且步态极其相似,足以证明他们是兄弟。
然而,在浩瀚人海中寻找这对嫌疑兄弟,犹如大海捞针。马玉林不甘心草草结束,特地前往人流密集的颐和园蹲守,希望捕获蛛丝马迹。蹲守两天无果,正当他几近绝望时,罪犯兄弟不畏警方追捕,胆大妄为地在中央党校附近再次作案。马玉林随即赶赴现场,凭借脚印迅速断定是他们所为。
海淀西街成为警方重点蹲守区域。几日后,两兄弟在逃跑时遗留清晰脚印,马玉林跟踪足迹,穿过马路、芦苇地,越过外籍人士居住区,最终锁定一栋小楼二楼。警方准备突袭时,楼内突然冒出黑烟,紧接着枪声响起,警方遭到双管猎枪射击。在反击中,哥哥被击毙,弟弟被捕。至此,海淀“闹鬼”事件的荒诞面纱被彻底揭开。
哥哥的死亡和弟弟的落网,标志着此案的终结。几天后,马玉林离开北京,他的神奇“识踪”技艺不仅在公安界广为流传,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,成为一段传奇。遗憾的是,足迹鉴定高度依赖个人经验,技术传承难度大,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误判。正如厦门肖春旺抢劫杀人案,因其异常的大脚码数导致多次排查失误。
随着现代刑侦技术的飞速发展,越来越多案件依靠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侦破,而马玉林的传奇足迹鉴定则成为时代的印记,留存在历史长河中,令人惊叹不已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