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,一位老人回到南京江宁的老家,踏上了追寻父母抗战足迹的旅程。70年前,这片土地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满目疮痍,百姓疾苦。他的父母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,英勇抵抗侵略者,最终为国捐躯。
那时,老人还只有一岁,襁褓中的他并未有机会感受到父母的深情。在他长大的过程中,他始终知道父母是抗日烈士,却从未真正了解他们的事迹。心中一直有个愿望,想要追寻父母曾走过的道路,探寻他们的战斗故事,弄清楚他们英勇牺牲的真正原因。
如今,老人在退休后拥有了充足的时间,他决定用剩余的岁月来揭开那段被尘封了七十年的历史,让这段悲壮的故事再次鲜活起来。
这位寻访父母抗战足迹的老人名叫陶和寿,他的父亲陶家齐和母亲朱维珍的事迹在江宁地区家喻户晓。陶家齐于1890年出生在江宁湖熟的一个商人家庭,从小就接受过私塾教育,成年后曾做过学徒,也当过兵。
展开剩余84%1932年,上海爆发了一·二八淞沪战役,陶家齐毅然放弃了学业,加入了十九军,奋力抗击入侵的日军。然而,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,一颗炸弹突然落在他身边,爆炸的震耳欲聋让他失去了一个耳朵。
由于耳聋,陶家齐不得不返回家乡,在当地政府工作做文书,后来被任命为国民党乡长,成为湖熟地区的一位有影响力的士绅。1937年,日军侵占了江宁的交通要道和主要集镇,血腥屠杀,随即又进入南京城,将这座历史名城变成了人间地狱。
陶家齐目睹了日军的暴行,愤怒至极,但只能在日记中发泄自己的怒火。然而,当得知八路军在平型关获得大捷的消息时,他感到一丝希望。很快,新四军进驻江宁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但由于地形复杂,新四军只能在敌人重重防线之外开展游击活动,他们深知要想取得胜利,必须获得当地百姓和爱国志士的支持。
于是,新四军找到了陶家齐,知道他对日军的暴行深恶痛绝,并且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。陶家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甚至主动要求承担情报工作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陶家齐开始行动起来,他召回了在上海做学徒的15岁大儿子陶和庆,让他加入新四军,还动员了侄儿潘泽松一同参与抗日活动。在陶家齐的努力下,新四军在敌人严密的防守中逐渐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情报队伍。
尽管耳聋,陶家齐依然敏锐地掌握着敌人的动态,湖熟地区的日伪军动向都逃不过他的耳目,并且及时向新四军汇报情报。他还通过与当地安清帮会的联系,成功在敌人内部开展了秘密的反间工作。然而,这些频繁的活动使得他成了日伪军的眼中钉,随时可能遭到报复。
为了躲避敌人的追踪,陶家齐经常搬家,这让他的一位保姆不再愿意冒险,找了个借口辞职。此时,中共江宁的秘密组织得知了这一情况,开始四处为陶家齐寻找可靠的替代人选。经过一番打听,他们找到了朱维珍。
朱维珍刚刚失去了丈夫和儿子,孤身一人,悲痛欲绝,日夜以泪洗面。邻里们看她孤苦伶仃,心生怜悯,便偷偷帮她找了一份工作,希望她能够走出丧失亲人的阴霾。而这份工作正好是新四军为陶家齐招募保姆。
朱维珍来到陶家后,在陶家齐革命思想的感染下逐渐恢复了信心。她不仅全力支持陶家齐的抗日行动,还细心照料他,使得陶家齐能够无后顾之忧,专心投入到抗战的工作中。
在国土沦丧、家破人亡的动荡岁月里,陶家齐和朱维珍在战火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。在新四军领导的见证下,他们成婚,且生下了陶和寿。
陶和寿的名字由母亲朱维珍亲自起的,小名“小园子”。然而,还未等陶和寿感受到父母的呵护与温暖,一场灾难降临到了他们身上。
1942年,陶家齐被任命为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的区长,身份公开,成为了敌人的重点打击对象。日伪军誓言要将他除掉,而当地的领导则极力劝他赶紧离开,但陶家齐并不担心,他觉得自己住的林家庄地理位置特殊,周围四面环水,只有一条小路进出,敌人很难找到他。
然而,他低估了敌人的手段。1943年中秋,陶家齐和几名游击队员路过林家村,想到当天是儿子陶和寿的一周岁生日,于是决定留在家里庆祝。没料到,他们的行踪被当地的汉奸泄露给了日伪军,敌军立刻行动,悄悄绕道从水路包围了林家村。
当时,陶家齐一家毫无防备,正沉浸在为陶和寿庆生的喜悦中,突然门被猛地踹开,敌人拿着枪冲了进来。陶家齐和朱维珍被迅速捕获,长子陶和庆趁乱逃走,但敌人紧随其后,展开了全村搜捕,并将陶家烧毁。
在陶家被焚烧的瞬间,一名藏在村里的通讯员迅速反应,准备趁机逃走向外界报信。可惜他在撤离过程中被敌人发现并捕捉。面对敌人的威胁,陶家齐眼疾手快,大声喊道:“他不过是个放牛的,逮他有什么用?”敌人听信了他的谎言,放过了通讯员。通讯员趁机逃离,迅速跑到陶家,在烈火中将还在襁褓中的陶和寿抱出,慌忙地跑到河边,将陶和寿放入木盆中,顺水而下,最终将他安全送出。
与此同时,日军将陶家齐夫妇带到郭庄庙,并严刑逼供,企图逼迫他们交代新四军的领导人下落。陶家齐和朱维珍坚贞不屈,经受住了敌人的酷刑,他们的信仰始终未曾动摇。临终时,他们的最后一句话是:“抗日救国,为国捐躯,死得其所!”
陶家齐当时年仅53岁,朱维珍37岁。乡亲们将他们埋葬在湖熟附近的刘家庄东北角,悄然为他们送行。
而林家村的火光依然映照着天空,只有陶和寿孤身漂流在河水中。他的哭声引起了过路老乡的注意。一位名叫陶王秀的大妈听到哭声后,心生怜悯,将陶和寿抱回了家中,细心照料,喂以米汤抚养他长大。抗战胜利后,陶王秀带着陶和寿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,隐姓埋名,逃到了南京三元巷,靠做小生意艰难度日。
从小,陶和寿便知道父亲是抗战英雄,尽管从未见过面,但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始终伟大无比。为了追寻父母的足迹,2000年,陶和寿再次回到了故乡。当年,陶家齐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,乡亲们得知他便是陶家齐的小儿子时,纷纷赶来探望,惊讶地问:“你就是小园子?你还活着啊?”乡亲们热情地向他讲述了父母的抗战故事,陶和寿终于得以全面了解那段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